生殖器乾癬
生物製劑區
藥物新資訊
版工私房菜
常見問答集
乾癬基因部

歡迎光臨乾癬園地 e-skin!!

謝謝各位患者熱心的參與,

外用非類固醇乾癬藥物測試已順利收案完成。

目前研擬中之測試新藥為注射的生物製劑,

請耐心等待

蔡呈芳醫師祝您天天愉快!!

 

 火線話題!!  揭開中藥與乾癬之間的秘密

 青黛與乾癬


近來常有患者詢問中藥治療乾癬的問題,特別是中藥青黛部分。青黛於中國已有長久使用歷史,一般應用於口服,外用,因為顏色及成分萃取、製劑問題,較少使用,且有較強局部刺激性,須小心使用。一般適當使用下,短期療效不錯,但是停藥後迅速復發甚至更惡化案例亦偶有所聞。任何能治療疾病的物質就具有藥性,不論是中藥,西藥、草藥,甚至是化妝品、健康食品。近期將整理中藥於乾癬應用情形,供患者參考。
由於青黛於中國已使用較久,報告較多,摘錄其報導如下:

複方青黛膠囊引起肝損害1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張文芳 (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 重慶400016)

病例介紹

  蔡某,女,33歲,住院號354519,入院日期2001年3月9日,出院日期2001年4月7日。患者因"乏力、納差、厭油、尿黃15+d、眼黃身黃10+d入院。患者起病前20天有服用"複方青黛膠囊"病史(2月2日∼2月21日,共計240(0)。入院查體發現皮膚及鞏膜中一重度黃染,未見皮膚瘀斑、瘀點,腹平軟,無壓痛,肝脾未們及,移濁(-),腎區無叩痛。院外查示乙肝三對,抗HBs(+),抗HAV、抗HCV、抗HEV均陰性,肝功示TB/DB 76.4/31 u mol/L、ALT1400U/L。入院診斷為"藥物性肝損害"。入院後立即予阿托莫蘭、肝得健、肝泰寶、甘利欣等保肝藥對症支持療法。次日查血常規、血糖、電解質、大便常規、腎功能正常,乙肝三對示抗HB(s)(+)、抗HTV(-)、CMV-IgM(-)、抗HAV(-)、抗HCV(-)、抗HDV-IgM(-)、抗HEV-IgM(-),尿常規 UBG(++)、BIL(++++),查肝功示PA144、TB172.4 u mol/L、DB136.5 u mol/L、AST646U/L、ALT192U/L、IB35.9umol/L。經治療後乏力、納差、厭油、尿黃等症狀緩解,病情好轉。4月5日復查肝功示PA139、IB38.4 u mol/L、DB26.4 u mol/L,余正常,病情好轉,准予其帶藥出院。出院診斷為"藥物性肝損害"。

討論
  複方青黛膠囊主要由青黛、土茯苓、丹參、白芷、紫草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消斑之功,用於尋常型銀屑病進行期,屬血熱挾瘀、血瘀風燥或熱毒熾盛之證。據目前研究資料表明土茯苓、白芷、紫草都沒有引起肝損害的記載,但在近6年臨床研究報導中,所含青黛成分的中成藥有17篇文章涉及到肝損害的問題。實驗方面:有人給小鼠ig靛玉紅後,血中濃度逐漸增高,12h達到高峰,1d後緩慢下降,維持時間較長,體內分布以肝、膽、胃、腸為最高。生物利用度F為46.48%。靛玉紅iv或ig給藥均在肝膽代謝。還有人做過亞急性的毒性試驗,給犬分別ig靛玉紅20、100、200mg/kg,連續6mo,結果小劑量組的食慾和生長情況與對照組相似,而大、中劑量組服藥後動物出現食慾減少、腹瀉、便血以及SGPT升高和灶性肝細胞壞死等反應。

因此,為避免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在使用該藥時應:
  (1) 從小劑量開始使用
  (2) 使用過程中應監測肝功能的變化
  (3) 肝功能異常者禁用此藥

摘錄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02月 第9卷 第2期》

 


  青黛主含indirubinmeisoindigo屬於化療藥物,主要用於血癌化療,具有幫助腫瘤壞死、抗增生明顯效果,另有消炎殺菌效果,但因草藥特性,無法完全分析其成份。雖然機轉不同, 除了青黛外,另有一種中藥雷公藤也曾被用於乾蘚,在7、8年前也喧騰一時,罹病較久的患者應仍有記憶。但目前已較少使用。草藥的應用,最簡單的就是直接塗在皮膚上,幾乎可以預見每幾年就會有新的焦點會出現,但真正能通過長期考驗的藥品就明顯少見,其中被有效開發的寥寥無幾,如fumaric acid ester治乾癬是少數近來成功案例。而關於雷公藤,杏輝藥廠雜誌有一篇中肯的報導,可作為任何有意接受中藥治療者參考:

中草藥介紹

「雷公藤與類風濕性關節炎」 Tripterygium Wilfordii &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研發中心專案研究室經理 唐靜靜經理

  人類最早的藥學文獻《神農本草經》曾指出「是藥三分毒」。由於中草藥來源於大自然,一般認為其副作用較小,而往往容易被忽視。事實上,傳統醫學上以毒攻毒的良藥,作用越強,藥的毒性也越強。歷史上的「神農氏嚐百草」,即証明中草藥之藥性、毒性是由先人親口嚐試而得,並付出過沉重的代價。

  本期介紹的中草藥「雷公藤」屬中草藥的一種,全株植物均有毒,分佈於中國及日本。台灣的雷公藤約在 10 年前遭大量挖掘,目前已所剩無幾了。自古以來人們就發現其根皮是極有效的驅蟲藥物,它還有祛風去濕、活血消腫、消炎止痛,治療慢性關節炎的功用。近代學術研究不斷證實雷公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為療效強、快而受到矚目,是目前治療性關節炎的熱門藥物。

  何謂類風濕性關節炎呢?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體免疫和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病開始以關節滑膜病變為主,逐步侵襲肌腱、韌帶、結締組織,後期發生軟骨和骨的破壞。其特點是多發性、對稱性關節疼痛、腫脹,急性發作與自行緩減交替反復出現,晚期則出現關節強直和畸形。迄今為止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明原因、致殘率高,尚無特效藥物治療的常見病、
多發病、疑難病,發病率占世界總人口 1∼3%。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風、濕、熱等邪氣侵入經絡,使經脈凝滯、血流不暢,蘊於骨節之中,稱此病為「歷節風」、「骨痺」、「頑痺」等。其臨床表現與西醫所說的自體免疫和變態反應性改變對身體所產生的損害具有一致性。

  西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以減輕症狀為主,發病初期最常的選擇如 Aspirin 等非類固醇類消炎鎮痛藥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使用後病情未見好轉,應考慮使用改變病情藥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當病情進一步加重時可考慮加用皮質類固醇藥(Glucocorticoid therapy)。

  對於這種人體免疫機能過度表現所導致的疾病,中醫大多會用到如:袪風除濕類藥物:防風、桂枝、柴胡等;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黃連、黃芩等;活血化瘀藥:丹參、赤芍、益母草等;毒性攻堅類藥物:雷公藤、蟾酥、斑蟊等。這些藥物可有效抑制 T 淋巴球的活性,抑制白血球的過度活動,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中以雷公藤的研究最多,作用強度甚於西藥類固醇,對消炎腫脹具有很強的作用。

  但是雷公藤的生物鹼具有累積性,長期服用雷公藤會導致急性腎損害而死亡,它既有治病的一面,也有致命的一面,它的有效性就等於毒性。由於雷公藤的這些藥用價值以及它的毒性反應,揭示雷公藤的作用機理、萃取有效成份、開發新藥,已成為眾多科學家鍥而不捨的目標。

  美國 Stanford 大學於 1991 年成立的「中藥科學研究中心」,去年公佈了他們研究雷公藤的報告,發現這種草藥的有效成分能夠抑制過分活躍的免疫系統,阻止感染,殺死癌細胞。研究證實了從雷公藤中萃取的有效成分雷公藤內脂醇 (Triptolide),能夠阻止激活一種與 DNA 相結合的蛋白質 NF-KL;這種蛋白質一旦被激活,就能夠激活其它有免疫重要性的基因,從而加劇免疫反應。此研究表明,Triptolide 比任何免疫抑制劑更
強大,可用來治療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疾病(類風關) 和一些自主免疫疾病;他們還發現,僅 Triptolide 就可以殺死癌細胞。就如現在非常流行的抗癌藥 Paclitaxel (紫杉醇) 一樣,能殺死對化療藥物有抗藥性的癌細胞。研究者認為這將成為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重要藥物。

  中國浙江中醫學院的研究者則觀察了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內酯醇對 TNFa(腫瘤壞死因子a) 誘導下的 FTEC (體外培養的人近端腎小管細胞) C3mRNA 表達和C3 蛋白合成的影響。研究顯示:雷公藤內酯
醇能明顯抑制 TNFa上調腎小管細胞C3 mRNA表達和 C3 蛋白合成。近年來研究發現,除肝臟和巨噬細胞是補體(Complements) 合成的主要來源外,腎臟固有細胞也能表達各種補體成分。隨著腎臟病變程度的加重,補體特別是 C3 mRNA 表達和蛋白合成也顯著增加,其中以腎小管細胞表現最為明顯,產生的一連串反應,會釋出多種細胞酵素與毒素,引起白血球聚集、血小板活化等等反應,損傷腎小球組織。此研究揭示了雷公藤在腎損傷中作為免疫抑制劑的免疫機理。

  日本德島大學的學者與中國天津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學者合作,將雷公藤根部的萃取物分離出上百種化合物,並確認其中的三種新的物質具有強大的消炎活性,研究成果已激發研究者繼續投入人力和財力,將揭示雷公藤根中含有的消炎物質的作用機制,並用這種物質來開發治療慢性關節炎的藥物,造福人類。

  我國的研究學者在 in vitro 的研究中也證實:雷公藤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經由對免疫細胞(T 淋巴球 )的免疫抑制作用和對細胞的毒殺作用。研究學者表示:由於雷公藤的這二種作用濃度相當接近,劑量控制不當,便會對免疫系統和其他組織細胞造成傷害,何種劑量才是有效劑量,需要更多嚴謹的臨床試驗和藥物動力學研究來證實。

  由此可見單味中藥的毒、副作用、有效劑量的基礎研究還處於學術研究階段,雷公藤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與中藥的臨床使用有數千年歷史,古代中醫治病理論,用藥經驗都是直接從人體取得,兩者是不能等同的。中醫師用藥,99% 的可能是由多種藥物合在一起治療疾病,即所謂「方劑」,用單獨一味藥物治療疾病者少之又少。因此,筆者希望民眾有用藥方面問題應請教醫師、中醫師、藥師等專家,以免遭致嚴重不良後果。不論中西醫藥,若用得不好或濫用,「藥即是毒」將是不變的真理。

《本文作者為法國南希第一大學研究博士》

 

 

 

 

☆☆☆ 新書報馬仔 給你最棒的好書推薦!! 本期推薦好書: 「從生活中照顧皮膚」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蔡呈芳著 讓我們一起為皮膚健康把關!

 
   
   

《 好書推薦 》

 常見皮膚病小百科

從生活中照顧皮膚

 【附】60種常見病例彩圖 & 國際疾病碼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蔡呈芳 著 台視文化公司出版

 

 

   
 

 

 

 國人乾癬基因解碼?

  
乾癬基因的尋找,在人類基因解碼計劃的推動,以及美國乾癬病友協會資金(主要是由一位乾癬患者的父親Mr. Lewis捐款25萬美金)及患者參與下,進步迅速,目前已至少有14條染色體上,16個位置上,被發現有乾癬可能基因,分別是:

第一條染色體上的1p(PSORS7)、1q21(PSORS4)
第二條染色體上的2p、2q
第三條染色體上的3q21(PSORS5)
第四條染色體上的4q13、4q34(PSORS3)
第六條染色體上的6p21.3(PSORS1)
第七條染色體
第八條染色體上的8q
第14條染色體上的14q
第15條染色體上
第16條染色體上的16q
第17條染色體上的17q25(PSORS2)
第19條染色體上的19p13(PSORS6)
第20條染色體上的20p


  乾癬目前相信是一種多基因的遺傳,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雄性禿。乾癬基因研究,除了多基因遺傳導致研究不易外,所謂乾癬,從命名至今近150年來,基於相同的病理變化,而常將不同臨床外觀的疾病均視為乾癬,特別是這些不同臨床外觀長再同一患者身上出現,彼此混合存在。但現今研究,卻發現所謂不同類型乾癬,再療效及基因上,有所不同,可能是不同疾病,只是有部份相似且重疊的表現,例如所謂掌蹠膿皰症,約有1/4患者,身上有典型乾癬病灶。換言之,不同臨床表現可能都被叫作乾癬。更令人困擾的,但看來像是乾癬的臨床外觀或病理,卻也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乾癬。


  目前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可能乾癬基因位置有7個,分別命名為PSORS1~7,而PSORS8則新近也被提出。在這7~8個可能位置上,只有位於第6染色體短臂上的PSORS1,獲得不同地域研究者共同的認可及證實。主要研究的方式,是藉由複雜的核甘酸交叉比對及統計運算,找出乾癬及非乾癬患者,染色體DNA最重要的差異。其主要所含的已知基因是人類白血球相關抗原(HLA),這部份為主要組織相容複合體(MHC)有關。目前統計,HLA-Cw6具有最主要的乾癬關聯,有此特徵的乾癬患者出現率為正常人的至少三倍。在台灣的本土研究中,也呼應了國外的結果。然而此基因雖在美國乾癬患者出現率為70-80%,但在國內則只有16%。換言之,在台灣有高達84%的乾癬患者是無法以此解釋的。而此HLA-Cw6的實際致病角色,也尚未澄清,但在此區域內的其他基因,似乎直接致病可能性更低。


  近日中研院宣佈發現國人乾癬致病基因,學術成果雖讓人興奮,但此結果對國人乾癬的重要性,仍待澄清。此次研究,主要是基於國內一個龐大家族,此家族7代78位成員中有26位數有乾癬樣的皮疹,但表現各異。此家族遺傳的表現,與一般乾癬不到 1/10的垂直遺傳相比,是相當的高的。且由於此家族的皮疹病非典型的乾癬,因此對其他典型乾癬患者的意義,尚無法評估。此次所發現的可疑基因位置,是在第17條染色體上,也就是所稱的第二乾癬基因PSORS2上,但與已經報導的17q25,又有所不同。此一非典型乾癬家族的研究,是否能在其他典型乾癬上證實,此一位置上之基因產物,是否能解釋乾癬的臨床表現,都還待研究。在前面的說明中我們可以知道,許多被單一家族所證實的乾癬基因,並無法在其他乾癬患者證實。


  由於乾癬不可能是單一基因的障礙,因此乾癬基因的研究,目的也不在是作基因矯正,而是藉由了解乾癬基因,而開發出更有效的乾癬治療方式,或是作為乾癬的基因篩選。但疾病基因的全面解碼,是否也會造成醫學倫理上的衝擊,例如當基因遺傳高達50%的情形,又無法真正做成基因療法矯正下,如何防止下一代的遺傳,又是否會有保險公司因此拒絕承保,反而造成另一種的歧視。這些都是基因研究所必須面對的真實議題。而更實際的,如果發現了致病的成因,經由現有科技是可以更有效控制,但花費驚人時,醫療的支出不僅對個人,或對醫療體系都會是沉重的負擔。事實上,許多新的乾癬生物製劑,已經把乾癬功能性基因表現,做為療效評估的一部份,而新的基因晶片,李論上也可做為乾癬診斷之用,但市否能作為產前診斷的一部份,則尚待評估。

 

 


 

www.e-skin.com.tw 歡迎您的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