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通過內服、注射、吸入等途徑進入機體後引起的皮膚、黏膜反應稱為藥物疹。藥物疹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困擾,有些藥物疹相當輕微,最輕微的藥物疹就是皮膚搔癢症,不會影響治療,甚至只是短暫出現,即使不停藥也無妨,甚至有些藥物疹的出現反而是作為臨床療效的參考。然而有些藥物疹則相當嚴重,也可能影嚮身體多個器官,如肝臟等,或引發引發後續全身營養、水分、電解質流失,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必須儘速停藥,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而嚴重藥物疹的出現,也往往引發醫療糾紛,尤其是過敏性休克、Stevens-Johnson syndrome及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藥物疹的發病機理非常複雜,在皮膚科傳統上分為過敏疹(免疫性藥物反應)及中毒疹(非免疫性藥物反應)二類,大約75%的藥物疹是由非免疫性機轉所引起。而免疫性機轉大部分是由過敏機轉(hypersensitivity mechanism)所致,可區分成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型反應。藥物疹一般並無特定的抽血項目可以確定,所以臨床的高度懷疑,配合病理切片,仍是最重要的診斷方式。而皮膚科醫師,基於對各式皮疹的認識,往往是主要的咨詢對象。
不同形態的藥物疹,有著不同的成因,但同一種藥物,在不同人身上可能形態也不同,但一般而言,抗生素、止痛劑及降尿酸、降血脂藥物,輕易引起過敏,但各種藥品都不能排除嫌疑。抗生素盤尼西林類是最常引起發疹的藥物,在一份研究中,統計藥物疹發生比率,抗生素中盤尼西林類的Amoxicillin 5.1%、Ampicillin 3.3%,Penicillin G 1.6%、磺胺類的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3.4%、巨環類的Erythromycin 2.3%、環孢類藥物2.1%、胺基啟配醣體1.7%,而維生素類的vit B12 1.8%、胃腸藥的Cimetidine 1.3%、心臟藥的quinidine 1.3%,其他如止痛類ponston 等也都有病例報告。藥物疹的臨床千奇百怪,任何難以符合典型特定皮膚病表現之皮疹,都應想到有可能是藥物疹。
主要的藥物疹包括麻疹樣皮疹型(Exanthematic eruption or maculopapular eruption, MPE)、蕁麻疹(Urticaria)、多形性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及S-J syndrome)、毒性表皮壞死鬆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固定性藥疹(Foxed dry eri[topm]、紅皮症(Erythroderma)、紫斑(Purpura)、血管炎(Vasculitis)、痤瘡樣皮疹(Acneiform eruption)、苔癬樣皮疹(Lichenoid eruption)、結節性紅斑(Erythema nodosum)、水疱、光敏性皮疹、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
非免疫性皮疹,常有特定的藥疹表現方式,較易找出誘發皮疹的藥物,但在過敏性藥疹方面,除了一些具有特殊型態之皮疹:如Fixed drug eruption及Erythema multiforme之外,其他藥疹很難依賴形態學下診斷。
因此,詳盡的藥物史、停藥之後反應、皮膚測試是必要的輔助工具。誘發試驗則是最正確的診斷工具,但除非使用的藥物相當重要,否則臨床上很少進行。小部份過敏性藥疹可靠皮膚貼膚或皮內注射測試而診斷,體外淋巴球轉型試驗(in vitro transformation test)在部份藥品過敏診斷也有所研究,但藥物疹的診斷,主要還是依賴仔細的病史詢問。藥物疹可以在服藥數分鐘到數週內發作,而俗稱「毒性紅斑」的MPE多在首次服藥後5∼10天發生,但有時反而在停藥後才產生,但在再次接觸同樣藥品時,可以在幾小時內就再次發疹。多數人對藥物疹的刻板印象,是在幾天內會發作,這是不正確的。尤其是一些扁平苔癬樣的藥物疹,往往在服藥數週到數月後才逐漸發作。(Goh CL. An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Sing Med J. 1989;30:285-9)
藥物疹其實是很有體質上的差異性以及藥品種類的差異性,皮膚藥物反應非常常見,根據外國文獻統計,約有2%~3%的住院患者皮膚會出現藥物反應。最近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 HLA)的基因型和藥物過敏的感受有關,尤其HLA-B是人體內最具多型性變化的基因,目前由全世界的不同族群中發現超過800型。HLA-B*1502和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引發之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在東南亞族群,包括中國、柬埔寨、越南、泰國都發現有關,但HLA-B*1502和carbamazepine引發的輕微皮膚疹(Maculopapupar eruption; MPE)或過敏症候群(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HSS)無關,相反的,carbamazepine-MPE和HLA-A*3101有關。另外HLA-B*5801和降尿酸藥allopurinol 引發之藥物過敏有關、HLA-B*5701和abacavir治療愛滋病引發之藥物過敏有關,其強烈相關只在白人族群可見到,但在Hispanics 或非洲人則無法看到關聯性。因此有越來越多研究企圖解開基因和藥物反應的關係。
藥物疹之處理,自然是以停藥為最高原則,一般治療方法為正確診斷並立即停止服用可能引起藥物疹的藥物,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加上局部類固醇藥膏的使用,可獲得逐漸改善的效果。如果是嚴重的全身性反應則在急性期時使用口服類固醇,在48小時內應可控制大部分的症狀。對於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的治療,曾有數年高單位免疫球蛋白甚為風行,但隨後歐洲大型研究及Mayo Clinic的統計中,均未能證實其效應。
對於藥物不良反應關聯的判定,國際上有以下方式
1. 專家認定
目前有 WHO, Wilholm, Mirenont, Avimone的不同標準
Drug Saf. 2008;31(1):21-37.methods for causality assessment
2. Bayseian approach,依照WHO資料庫,主要來源是上市前臨床資
料及流行病學研究簡稱bardi (Baysesian adverse reaction diagnosis
approach),複雜耗時
Clin Pharmacol Ther. 1995 Dec;58(6):692-8.Bayesian approach與
lymphocyte toxicity assay比較.
J Clin Pharmacol. 1994 Feb;34(2):142-7. Bayesian approach電腦運
算
3. Algorithm,至2010年底共有26種流程圖被提出
Therapie. 1985;40(2):111-8. 由法國Begaud首先提出
Clin Pharmacol Ther. 1981;30(2):239-45. Naranjo scale
Eur J Clin Pharmacol. 2005;61(7):537-41.比較Naranjo & Jones
scale
Comparison of pharmacovigilance algorithms in drug hypersensitivity.
Clin Pharmacol Ther. 2010 Jul;88(1):60-8., ALDEN for SJS/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