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皮膚病 列表

色素性癢疹 (prurigo pigmentosa)(1P)
  作者:蔡呈芳醫師 www.DrSkin.com.tw
閱覽:8444   

蔡呈芳醫師 www.DrSkin.com.tw

色素性癢疹最早是在1971年在日本由慶應大學的長島正治Nagashima Masahara首先報導,至目前為止主要仍在亞洲人,其次為義大利人,但由於診斷不易,所以除日本外案例不多。患者多數在背部、胸部或脖子出現,幾乎都在軀幹。有時對稱出現,剛開始是類似蚊蟲叮咬般的小膨疹,明顯搔癢,之後可能發展成細小水泡,甚至膿泡,之後消退時稍微脫皮,癢感消失,並產生色素沉澱,最大特色是病灶常突發在一周內,成群聚局部出現,並反覆產生,同時有不同階段病灶混雜,呈現網狀分布。在病理上初期病灶表皮及真皮內會出現些許中性球,表皮稍微海綿樣水腫,以及出現少數表皮細胞壞死。病灶發育成熟時,則可能出現嗜伊紅性白血球,但仍以淋巴球為主。

色素性癢疹的成因不明,曾有一度在台灣被報告50%病歷與萊姆病有關,這是一種叮咬後引起的細菌感染。在治療上以口服dapsoneminocycline最常用,此兩種藥都有殺菌及消炎功能,但也都可能引起嚴重過敏,尤其是dapsone,發生率在1-2%。另外也有人使用口服維生素A酸,但需自費且昂貴。另一種治療是不管他,因為數週內自己好掉,但往往幾個月後或數年內會復發。治療可迅速消除癢感並縮短病程,但仍然可能會復發。

 

張貼日期:200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