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皮膚病 列表

蕁麻疹urticaria(3P)
  作者:蔡呈芳醫師 www.DrSkin.com.tw
閱覽:6727   

蕁麻疹

蔡呈芳醫師 www.DrSkin.com.tw

蕁麻疹(urticaria)又稱風疹塊,台語稱為起清膜,定義是一種突發性、暫時性的皮膚膨疹,常伴隨劇癢,有時會有針刺或灼熱的感覺。膨疹可散佈在全身,有些會融合,有些消退中的蕁麻疹呈現環狀。蕁麻疹最主要的特徵是單一的病灶24小時內就自動消退,不留痕跡,但病灶此起彼落,一直有新病灶在他處皮膚產生。據粗略的統計,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蕁麻疹。因此自醫學之父Hippocrates以來,蕁麻疹就廣為人知。蕁麻疹命名由來是因碰觸蕁麻這種植物後,皮膚可能出現如蚊蟲叮咬樣浮腫癢疹。大多數蕁麻疹整個病程多數在兩週內結束。但仍有少數人進入慢性期,這是指病程發作期間超過六週以上。但韓國研究,348位患者者中,141位變成慢性,尤其是30~39歲(40.5% , LEE, JUN YOUNG)約有一半的慢性蕁麻疹,即使不治療,也會在一年內緩解。雖然此對健康並無大礙,但是臨床上常不定時發作,讓患者坐立難安,有時長到臉上,常常形成重大的身心壓力。

 

民間一般相信蕁麻疹與食用生冷食物有關。但多數急性蕁麻疹是因食物與藥物而引起,前者如海鮮,而後者如抗生素、消炎藥。食物、藥物、感染(病毒、細菌、黴菌、寄生蟲)。依據病因及病理機轉,尋麻疹可以分為二大類,第一類是免疫性蕁麻疹,引起的機轉包括(1)第一型,也就是IgE誘生型反應,肥大細胞(Mast cell)是刺激後釋放出組織胺、肝素等趨化因子,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組織間水腫。(2)補體(Complement)誘生反應,如第一補體抑制劑(C1INH)功能性的缺失,引起遺傳性或後天性神經水腫(Angioedma)。另外因物注射血抑制劑,引起的血清病(Serum sickness),也與補體的活化有關。第二類蕁麻疹是非免疫性蕁麻疹,外來物質不經由抗體而直接刺激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造成蕁麻疹的症狀,例如放射線顯影劑、鴉片類(如Codeine)、抗生素(Polymyxin B)等。另一類物質如AspirinNSAIDsAzo dyeBenzoate(一種防腐劑)可能藉著改變花生四烯酸及前列腺素的合成而造成蕁麻疹,其中aspirin引起的蕁麻疹與ADORA3可能有關

蕁麻疹可細分為近五十種,有些是因冷、熱、壓力、震動所引起,這些統稱為物理性蕁麻疹,也有接觸化學物質,乃至接觸水而引起,當然日光(紫外線)照射也可能。物理性蕁麻疹一般病程很慢性,常陪伴患者一生。幾種特殊的蕁麻疹如

(1)膽素激導性蕁麻疹(Cholinergic urticaria),臨床上膨疹的大小只有1至3毫米,發作的時間在30分鐘至數小時,常常發生在體溫升高時,運動後,情緒不穩定時,可能是因為在這些情況下,汗腺受到刺激,而釋放出乙烯膽素(Acetylcholin),然後刺激組織氨的釋放,引起蕁麻疹,整個病程可持續數月至數年。

(2)冷因性蕁麻疹(Cold urticaria),在接觸冷空氣或冷水數分鐘或數小時後,發生局部或全身性的蕁麻疹。有些病患在冷水浴或游泳後,甚至會發生低血壓、暈厥。它可分為二大類:可以是後天或遺傳性,前者較常見。診斷方法可以將冰塊放置前臂上,90%的病患10-20分鐘內會出現膨疹,有時還需要測血中的冷凝蛋白(Cryoprotein)。

(3)人為蕁麻疹(Urticaria factitia)或皮膚劃紋症

(Dermographism),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物理性蕁麻疹,以筆重劃皮膚後,病患產生比較厲害的Triple response of Lewis,也即1至3分鐘後,產生寬約23mm膨疹,外圍環繞510mm的紅斑,67分鐘後到達最高峰,30分鐘內會消失。

(4)血管性水腫(Angioedma),當水腫的情形延伸到真皮組織的下層,或皮下組織,與黏膜下層時則稱為血管性水腫,它好發於臉部或四肢,也可與蕁麻疹同時發生。嚴重時影響呼吸,有致命危險。

慢性蕁麻疹僅有約十分之一是由急性蕁麻疹轉變而來。慢性蕁麻疹的成因一般先從自體免疫性病因找起,而潛在的感染,如甲癬、口腔發炎,乃至上消化道潰瘍、橫隔食道脫出都是可能的成因。造成慢性蕁麻疹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包括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過敏原,如食物之添加物、酒、香水、吸入性的過敏原、寄生蟲等等,也有人是對乳肉製品中殘留的抗生素過敏。仍有大多數的病例是找不到原因的。另外還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膠原性疾病、惡性腫瘤、內分泌疾病、血清性疾病等等也需要加以考慮。

蕁麻疹的診斷一般很容易,這是因為皮疹的發生有陣發性、一過性、多發性等特性。其他實驗室檢查一般幫助不大,對於持續性的慢性蕁麻疹,頂多進行白血球分類、、糞便寄生蟲檢查,持久不退的病灶或消退不完全的病灶則可以加作補體、抗核抗體及皮膚切片等檢查。這是因為有些提他疾病的外觀可能近似蕁麻疹,如丘疹性蕁麻疹(papular urticaria),也就是蟲咬過敏性反應、蕁麻樣血管炎(urticaria vasculitis)、多形性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圖樣狀紅斑(Figurate erythema)、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等疾病。

 

治療蕁麻疹,找出並避免誘發因素,譬如食物、藥物、感染以及全身性疾病,當然是最重要的。症狀治療上,口服抗組織胺是主要的藥物,有時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也可能有幫助。口服抗組織氨,以Anti-H1為主,Anti-H2為輔。Anti-H1依化學性質至少可以分為七大類,除了抗組織氨的作用外,同時也有抗膽鹼(Anticholinergic)作用,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嗜睡的現象,只有少數幾類的抗組織胺是較無嗜睡的現象。目前臨床使用抗組織胺藥品中,最無嗜睡性的是fexofenadine (allegra),其次依筆者經驗為loratadinedesloratadine,再來是levocetirizinecetirizine。使用抗組織胺的原則是先用一至二種抗組織胺,如果效果不彰,則把劑量加至最大或者再加入不同類的抗組織氨,如果仍無法控制症狀,則可考慮加上Anti-H2抗組織氨。有時後可以合併使用三環抗憂鬱劑(如Doxepin)、鈣離子拮抗劑或β-adrenergic agonist(如Terbutalin)。當發生過敏性休克時,應給與皮下注射0.3-0.5cc 1﹪之Epinephrine及一些急救的措施。

口服類固醇,僅使用於傳統治療方法無效或症狀極嚴重的病例。使用方式為每日2040mg,然後逐漸減量,期限以兩週為宜。

自體血液注射治療在約三成的患者也有某些幫助;規律的治療,放鬆心情,避免搔抓及穿著緊束的衣物,則是一般性的原則。

多數急性蕁麻疹在2到3週內會消退,一但轉成慢性,治療上就頗為棘手,進一步相關資料請另參他文。至於類固醇的治療角色,一篇研究顯示在急性期,Levocetirizine加上 prednisone並不會比Levocetirizine單用有效。

張貼日期:200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