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皮膚病 列表

多形性日光疹(Polymorphous light eruption, PMLE)(1P)
  作者:蔡呈芳醫師 www.DrSkin.com.tw
閱覽:2406   

 

蔡呈芳醫師

www.DrSkin.com.tw

 

多形日光疹是指原因不明,但可能與氧自由基有關。因單純因日晒,而局限在照射部位產生的皮疹,因為在不同人身上及同一人身上都可能有不同型態,因此得名,在台灣傳統上稱為日光性皮膚炎(solar dermatitis)。不同型態與晒斑、已知的新陳代謝、遺傳的、生化學的或過敏機轉無關,但在紅斑性狼瘡者較易產生。發生率與緯度有關,在白種人較多,有色人種則較少。至於在遺傳上,如果紅斑性狼瘡者有GSTP1 Val105 遺傳特性時較不會發病。

 

北歐Scandinavia半島為22%,英國為15%,美國約10,澳洲5%,新加坡為1%。約有70%有家族史。目前認為主要是一種光線持發性過敏反應,但有有學者發現花生四烯酸代謝的異常。最近研究則指向對紫外線引起的免疫力下降耐受性較強( 2004 Mar;140(3):295-302.)。以此推論,患者較不易有皮膚癌形成。

多形日光疹的發生,女性較男性多,一般在春末夏初發生,秋末冬初自癒,但來年會再發。大多青春期開始發病。多形日光疹一般在日晒後30分到數小時,於照射部位出現群集的丘疹、小水泡或癢疹樣病變,持續數天,不留瘢痕而自癒,常伴癢感。本病的特徵是同樣為暴露處,但病灶卻局限在小範圍,周圍皮膚外觀仍正常,此點可與晒斑或日光性接觸性皮膚炎區分。常見的皮疹類型有小水泡、丘疹、濕疹、板塊、多型性紅斑或蚊蟲叮咬樣癢疹,少數患者只出現皮癢症,在臉上則可出現紅斑及浮腫現象,但最常見的還是丘疹。好發部位在臉部、耳朵、手背、足背、前臂、小腿等。

多形日光疹的,除了在臨床上的特性,在露出日曬部位有皮疹、季節性發作,有再發病史。本症患者的日光線試驗(photo test) 60﹪為陽性反應,但究竟適紫外線中的何種波長最為重要,則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早先研究顯示UVA 為主,佔有56%UVB17%,二者合併則為27%,但也有學者發現UVB可成功誘發57%的患者。這些差異可能與人種、照光方式、劑量以及光源的不同有關。一般照射是以約2/3最低致紅劑量的劑量,在曾經發疹部位,連續數天反覆照射。患者中有32%較易曬傷,24%對長波紫外線之最低致紅劑量下降。

。病理上典型在表皮有局部海綿樣水腫,真皮血管周圍有淋巴球浸潤,但不見於附屬器周圍,中性球及酸性球偶會出現。此點與紅斑性狼瘡十分不同。另外紅斑性狼瘡有時患者並不會自覺發作與日晒直接相關,且常持續數週或數月。多形日光疹則多在避免日晒後7天內即消褪。

此病之臨床上嚴重度不一,輕者只需要減少日晒,穿深色或有防曬效果的衣料,使用防晒品作預防,隨時間到秋天時自癒。但在防曬品挑選上,必須選擇高防曬係數,且能夠有效防止UVA的產品。另外服用抗組織胺劑、塗抹類固醇劑及塗擦痱子膏也有止癢效果。嚴重者可以由低量紫外線進行預防性照射,特別適用窄波UVB,嚴重者則可短期給予一週內口服類固醇治療,或在外出旅遊前服用。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Azathioprine或環孢黴素也是另一種治療選擇。其他可以嘗試thalidomide、奎寧、胡蘿蔔素、菸鹼醯胺等方式,但效果一般不理想。

張貼日期:20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