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狀紅痣(Strawberry Mark) 蔡呈芳醫師 www.DrSkin.com.tw 草莓狀紅痣是指先天性由新生血管自發性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腫瘤,因外形像草莓狀而得名,又稱微血管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在國外研究佔新生兒的1.1-2.6%,相當常見,到1歲時更升到10-12%。成因推測與間質幹細胞(CD133)因缺氧,誘發增生有關,病灶組成還包括有不成熟內皮細胞(GLUT-1)、pericyte、脂肪細胞、肥大細胞等。 草莓狀紅痣90﹪在出生內一個月內形成,餘在9個月內形成,在早產兒發生率較高。可生在任何部位,但以頭頸為主,佔約6成,軀幹及四脂則各是25%及15%。臉部分布以胚胎融合線為多(75%),偶有分節型,若呈現塊狀要小心合併有PHACES及SACRAL 症候群的可能。草莓狀紅痣外觀呈鮮紅或暗紅,柔軟或稍有彈性,自形成後迅速增大,至一歲時多不再長大,之後逐漸消退,表現caspase及 ICAM-1。至五歲時半數消退,或僅留輕微疤痕,但部分較大或較深之病灶,可能殘留纖維及脂肪之增生,甚或形成凹凸不平表皮過剩的醜惡疤痕。國外統計只有約50%會真正消退到不留痕跡,在6歲後才消退者尤易有皮膚上的後遺症狀。大型草莓狀紅痣有時產生自潰現象,尤其在肛門附近半數會產生。良好治療2到3周一般會消,但會留下疤痕。其它併發症包括出血、感染及疼痛。有些血管瘤雖然外型及初期表現相近,但不會消失,可以用特殊染色GLUT1呈陰性來區分。有一種相當類似的血管瘤稱為卡波西氏肉瘤樣血管內皮瘤會,誘陷血小板,造成血小板不足及凝血異常,稱為Kasabach-Merrit氏徵候群有致死可能。草莓狀紅痣若有多發症灶,要考慮內臟侵犯的可能。 此外眼框附近可能影響眼角膜,引起散光,或因壓力造成凸眼、弱視,整體併發症比例高達53%-80%。在下巴處呈帶狀分布則則要小新侵犯氣管(63%)。臉部血管劉還可能有其他少見合併症,如PHACE徵候群,會有後顱窩異常、動脈異常、眼異常。如果發於腰薦椎,則可能合併脊柱裂及泌尿生殖器異常。 草莓狀紅痣病理上會見到內皮細胞增生,聚集成細胞團,其中可見微血管腔形成,在成熟之病灶,可見部分血管擴張,血管壁有玻璃狀物沈積。草莓狀紅痣的治療爭議頗大,因為有自癒性故傳統上認為75%不需要治療,除非發生在重要部位影響餵食、呼吸、視力、聽力者可給予冷凍治療、雷射或予病灶內或口服皮質素每天2-3mg/kg,4周後減量治療,研究指出對小孩發育及腎上腺抑制並不明顯(Arch Dermatol. 2009;145(3):262-266.)。在眼睛附近作類固醇病灶內注射要小心藥物栓塞引起視網膜動脈阻塞而失明的可能。干擾素注射因有引起雙側痙攣性癱瘓的報告,要格外小心,至於無自然消退傾向之病灶,或自然消退遺留之醜惡疤痕可予外科手術或血管酸栓塞術。但因雷射的發展,主張早期積極治療的醫師有增加的趨勢。但因染料雷射穿透力只有1.2mm,且有產生疤痕的報告,故一般較常用於促進潰瘍癒合,或處理消退期紅斑,不建議於增生期使用。有內臟侵犯時,也有使用抗癌藥vincristine、cyclophosphamide 的報告。最近的報告則使用口服的Propanolol (0.16mg/kg q8h ~→0.67mh/kg q8h, max 2-3mg/kg)(HemangeolTM),有效率高達9成以上,但停藥復發則有18%,平均療程為6.6月,atenolol也有人使用。但要小心血壓及心跳下降,及低血糖。因此也有人給予外用的2% timolol bid治療,特別是PHACES患者。不過病灶內注射propanolol則被報告是無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