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皮膚病 列表

波文樣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
  作者:蔡呈芳醫師(www.DrSkin.com.tw)
閱覽:17326   

波文樣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

蔡呈芳醫師(www.DrSkin.com.tw)

 

波文樣丘疹病最早是在西元1977年由KopfBartz所報告,長在陰莖上的多發性丘疹,直徑210mm,可融合成斑塊。但隨後被發現男女都會有,位於男性的龜頭、陰莖幹、女性的肛周和陰唇等部位,臨床上像尖銳濕疣而組織學上類似波文病,呈現整層表皮分化異常,多見於40歲以下性活躍的人群。波文樣丘疹病是由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引起的病毒以HPV16為多,但HPV 18, 31, 32, 33, 34, 35, 39, 42, 48, 51, 52, 53, 54也有報導。由於在病理切片上呈現類似皮膚波文氏病的病理變化而得名,波文氏病是一種皮膚原位癌。波文樣丘疹病雖然病理呈現惡性變化,但多數病程為良性,且有機會在數月後動消失或經治療痊癒。根據1986年Patterson於Cancer對108位患者5年追蹤,經治療後無進一步癌變的個案,但之後陸續的報告中約有2-3%會轉成侵襲性皮膚癌,且均在持續多年的波文樣丘疹病後發生。

波文樣丘疹病可以被視為良性生殖器疣與皮膚癌的過渡階段,根據2005ISSVD的分類,歸於一般的上皮內贅瘤(VIN, usual type),並不視為獨立的疾病。波文樣丘疹病好發年齡與生殖器疣相同,國外統計平均為31歲。病灶常常是不只一個,並可融合成大塊狀,外觀為膚色、紅色或棕黑色,表面稍微粗糙或疣樣突起,一般並無明顯症狀,但也可能有發炎、發癢或疼痛。以陰莖最常見,但任何生殖器皆有,也可長到脖子,男女皆有。治療上採局部破壞如切除、電燒、冷凍、雷射,或外用podophyllin5-fluorouracilimiquimod、zorac,之後初期每3~6月追蹤,之後每年觀察即可,也可能數月後自癒。有統計發現年紀長者,免疫缺陷及合併多種HPV者病程較長,可能超過五年,甚至終身存在。若為女性患者,因子宮頸癌機會增加,需要同時作子宮頸檢查。

張貼日期:200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