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樣陰莖丘疹(pearly penile papules) 蔡呈芳醫師(www.DrSkin.com.tw) 早在西元1700年Littre就曾敘述珍珠樣丘疹,到了1888年,E.V. Duhring則認為這是一種神經器官,1909年Buschke檢查435位男性發現約有8%的男生有此構造但僅有6%很明顯,稱為der Papillen der Corona glandis(Klin Med 5:1621-23, 1909),同年Bielschowsky的組織研究則否定了珍珠樣丘疹作為神經器官。1924年Majocchi則認為此構造是為了增加性交時對陰道的磨擦,但至今實際功能不明。1949年Dickinson發現在人猿(orangutan)也有相同構造,1955年Winer等人則發現其實不只靈長類有,在天筑鼠、貓、狗、馬、蛇都有。現今珍珠樣陰莖丘疹(pearly penile papules)一詞是由1964年的Johnson及Baxter所提出,因病灶外觀而命名。珍珠樣丘疹發生率可能比一般想像的多,最早1957年Cordiviola報告為1/2040,在1966年Glicksman於229位男性觀察中,20%有此現象,而此研究中也談到未割包皮者較容易產生,但又與人種無差異。但在1977年Rehbein 以黑人為主的研究中,發生率高達32.7%(同研究白人為13.9%),作者認為黑人多未割包皮為主因,如果單以是否割包皮來看,發生率分別為43.2%與18.2%。珍珠樣丘疹以一到5排的0.5-4 mm環形排列,外形及大小一致,主要在懸繫帶兩側或環繞龜頭底部排列,本質上是一種血管性纖維增生,因此皮膚病理大師Ackerman於1973年將此病灶規為血管纖維瘤(angiofibroma)的一種。此病灶與性成熟發育有關,青春期16歲後才有,可能隨年紀而改善,1966年Glicksman研究中,在40歲以後少見,但在Glicksman,40歲以上仍有20%發生率。於1977年Rehbein於Cutis發表的統計中,16、17、18歲發生率分別是38.5%、34.5%、30.0%,因此才有學者推測反覆摩擦可能會促進消退。另有一詞為丘疹性珍珠樣陰莖珍珠(papular pearly penile pearls),指的是入珠。 珍珠樣陰莖丘疹可視為發育變異,與感染無關,曾有學者作過統計,即使在有子宮頸抹片異常婦女的男性伴侶,珍珠樣陰莖丘疹的發生率也沒有增加(34%, J Am Acad Dermatol. 2003 Jul;49(1):50-4.)。若要確實與菜花區分,做病理切片、HPV基因檢測、或是皮膚檢驗,可發現特有的 central dotted or comma-like vessels surrounded by crescent-shaped structures。珍珠樣丘疹大多數無症狀,不需治療,若基於美容觀感要處理時,以podyphyllin治療無效,但可以二氧化碳雷射去除,使用飛梭雷射則可減少傷口不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