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 (sporotrichosis) 蔡呈芳醫師(www.DrSkin.com.tw) 孢子絲菌病是由一種存在土壤及枯枝、植物上的腐生黴菌(Sporothrix schenckii)感染所引起的慢性或亞急性感染,但因為其他動物也可能感染,所也接獲這些動物如貓、馬後也可能感染。主要是黴菌由小傷口如被木片刺傷後進入皮膚,約在1~10周後引起皮內化膿結節,之後可以延淋巴管形成不連續性發炎結節向四肢近端漫延,臨床上特別稱為孢子絲菌病樣(sporotrichoid)。有時在外傷處就地形成粗糙板塊。偶爾孢子絲菌直接進入鼻竇、咽喉、肺部,或外傷進入肌腱、滑液囊或是關節。在免疫缺陷者,孢子絲菌病可透過血液循環形成播散性皮膚及內臟感染,包括腦膜炎、眼睛、前列腺,尤其在愛滋病患。 一般皮膚感染除局部疼痛外,不會有發燒或其它不適,甚至也有少數自癒個案報告。肺部感染常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被當作慢性肺炎或肺結核治療。 關節感染則可能被當作類風濕關節炎,經過10年當產生皮膚化膿才被診斷出來。 孢子絲菌病以口服抗黴菌為主要治療,早期用ketoconazole,但目前則以itraconazole、fluconazole 為主,terbinafine及飽和碘化鉀溶液口服也可以治療,事實上WHO將飽和碘化鉀溶液列為抗黴菌必須用藥,也是開發中國家治療孢子絲菌病的第一線用藥。但在骨關節感染則需輔以外科手術清瘡治療。如果是全身性感染則可能需要鏡脈注射amphotericin B. 或合併Flucytosine (Ancobon),之後也可能需終身服用口服抗黴菌藥。由於孢子絲菌在攝氏35度時生長較37度為佳,因此也有局部熱療法。有效治療案例可以不留疤痕治癒,但此病之診斷不易,主要是黴菌量少,往往單由切片不易發現,而黴菌培養不只費時,也常需多次反復培養才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