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zary徵候群 蔡呈芳醫師(www.DrSkin.com.tw) Sezary徵候群是蕈狀肉芽腫的紅皮性階段,也就是第三期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在此階段,患者產生全身性紅腫脫皮,血中(異型淋巴球>20%),組織切片則有典型病理及基底細胞My7 (CD13)染色呈陰性。由發病到診斷平均要1年,5年存活率是15﹪,平均存活是2.5到5年(Ann Oncol 1998;9:857-63),主要死因部份是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影響存活因素包括(依重要性):皮膚表皮細胞內EB病毒量(BHLF in situ probe)、診斷時年齡>65歲、血中LDH數值>正常值上限10%、發病到診斷時間(BJD 2003;149:1152-8)。如同其它皮膚T細胞淋巴瘤,Sezary徵候群的成因不明,病毒感染及環境中化學物質都被提出過。患者性別相近,但西方是男性稍多。除紅皮外,其它異常還包括掌蹠角化(29%, 47%, 72.6%)、掉髮(13%, 32%, 62.5%)、血液中多株性丙種球蛋白升高(25%, 29%)、血液中單株性丙種球蛋白升高(12%, 29%)、LDH升高(40%, 52%),另外患者血中CD4/CD8比值會大於10 (三篇研究中比值分別為22.4, 31.4, 49),另外血液及皮膚偵測出T細胞基因單株重組的比例則為8~9成。CD4+/CD8+ ratio高低及血CD3+ CD158k+細胞數目也可作為臨床追蹤。 Sezary徵候群的最佳治療仍有爭議,光化學療法、單一藥劑化療 (chlorambucil、methotrexate、etoposide)配合低劑量類固醇是傳統用藥,另外也可使用口服維生素A酸及注射干擾素。體外照光則是近幾年國外趨勢,這是利用類似洗腎的作法,將血液引到體外,在感光劑的配合下,進行90分鐘體外UVA的紫外線照射,這種方式在1987年在美國獲准上市,在台灣則仍處於人體試驗階段,需要如洗腎般每月定期治療,且費用高昂,完全控制率在14-25%,整體有效率為50-88%,如果合併干擾素效果也會增加。另一種新上市的藥物是Ontak (Denileukin diftitox),這是以白喉細菌毒素結合第二型介白質,藉著淋巴細胞與第二型介白質的親合力,而使毒素親近表面具有CD25的惡性淋巴細胞,毒殺腫瘤細胞,而產生治療效果。Ontak在1999年1月被美國FDA核准上市,主要用於其他治療無效的蕈狀肉芽腫患者,必須皮膚淋巴細胞CD25染色大於20%,使用方式是每21天連續注射5天,約有3成有效,1成腫瘤完全消失,2成部分消失,平均維持6.9月,至於副作用方面,與干擾素相近,會有發燒、關節痛、頭痛,另外有約1成患者,可能出現暫時性皮膚水腫,乃至肺水腫現象。至少需要3到4個療程,每個療程約60萬元台幣,需自費專案申請。 美國核准上市的另一藥品是vorinostat (Zolinza),口服一天一次400mg,約有三成患者有效,主要副作用是肺栓塞,其它還有腹洩、便祕等,作用機轉是抑制HDAC這種酵素。其它的新療法還包括以重建免疫力的IFN-gamma、IL-2 (Proleukin)、IL-12、抗 CD52 單株抗體Alemtuzumab (Campath-1H, Campath®) ,其中低劑量的Alemtuzumab注射療效似乎不錯。在化療方面則以Gemcitabine最被看好。 癢是Sezary syndrome重要的症狀,P物質拮抗劑aprepitant雖然無法治療Sezary syndrome本身,但對於Sezary syndrome的癢似乎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在癒後因子上年齡高、曾用多種系統用藥、周圍淋巴結腫大 (>3 cm), CD4/CD8 ratio > = 10, 染色體異常、LDH 有兩倍以上增加屬不良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