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皮膚病 列表

默克細胞癌 (merkel cell carcinoma)(2p)
  作者:蔡呈芳醫師
閱覽:3608   

默克細胞癌

蔡呈芳醫師

默克細胞癌顧名思義是由默克細胞所引起的癌症,默克細胞是表皮中一種神秘的細胞,最早由德國解剖學家Friedrich Sigmund Merkel於1875年所發現,稱為"tastzellen",認為與觸覺有關。此細胞呈樹突狀,存在豬及前鼠的鼻子,之後陸續在所有兩棲類及人類發現,功能可能作為機械性感受器,此細胞與表皮細胞有胞橋小體聯結,並與表皮內神經密切接觸,在染色特性上則具內分泌功能,分化來源目前認為是原始的表皮幹細胞而來,細胞同時有表皮細胞、內分泌細胞及神經細胞特細性,也因此常有合併默克細胞癌及上皮癌報告。但也有學者認為是早期的B細胞。

默克細胞癌最早由1972年Toker所報告,稱為小樑狀癌(trabecular carcinoma),認為是一種汗腺癌,目前則因其染色特性而被認為是由默克細胞而來,但此點並未完全被證實(JAAD 1993;29:143-156)。在形成原因上,免疫功能低落(包括AIDS及紫外線)及慢性砷中毒報導最多,另外慢性淋巴球白血病患也較多,最近Science報告Merkel cell polyomavirus (MCPyV) 可能是重要原因,但此病毒相當普遍,此腫瘤患者正常皮膚,及沒有此腫瘤的正常人身上也會存在。研究指處此病毒是在兒童期就被感染,年紀大後才發病,感染者發病引起默克細胞癌的機率小於 1/ 3,000。最近研究則發現此腫瘤的特殊生物特性,80%為p53正常,與基底細胞癌相關的 PTEN也多正常,Ras/MAP kinase活性缺乏,引起Ras-Raf-MEK-ERK機轉的缺失。主要診斷除細胞組織染色特性外,CK20、bcl-2 (AJDP 1996, 18:273-7)、neurofilamen及c-kit (CD117, J Cut P 34:324-9, 2007)都呈陽性,而TTF-1為陰性,可與肺小細胞癌區分,另外很少出現Azzopardi現象。另外第六對染色體trisomy約有半數會出現。在致病機轉上,近期研究發現有p14ARF promotor的過度甲基化,另外p63和臨床預後有關。

默克細胞癌雖然少見,臺大醫院一年還不到一例,但多數醫學中心服務超過10年的皮膚科醫師總會有經歷到,美國2007年報導每年美國有1500例,已超過皮膚T細胞淋巴瘤患者,且在15年間增加為3倍,從1990年代起,美國每年增加5到10%個案,老化人口增加及診斷進步都有影響。臨床上默克細胞癌主要發於65歲以上,50歲前只佔5%,但文獻中也有小到7歲發病者,,男女比為6:4,白種人似乎較多(94%),但這也可能是報導及診斷的偏差。默克細胞癌男性發生率似乎稍多,以部位而言頭頸部為主佔50%,之後依續為四肢(40%),軀幹最少(10%),偶有多發個案。病灶外觀為紅色、紅紫色結節或硬板塊,有時會呈息肉狀突出,表面則常見微血管擴張,甚至破皮、潰瘍。有學者將默克細胞的臨床特性歸納為五點:AEIOU,分別是無症狀asymptomatic(臨床上常診斷為表皮囊腫、結結性痤瘡)、迅速增大enlarging、免疫低落Immune、老年人old、紫外線曝曬處uv ,另外皮膚科教課書也有指出五大特點acneiform、epidermal cyst-like、irradiation-sensitive(對RT有效)、older than 65 y/o、ulceration is rare。相當少數的個案,默克細胞癌由皮下淋巴腺而來,特別是在鼠蹊部,推測是默克細胞因胚胎發育過程中殘存在淋巴節中轉成惡性化。3%∼19%的默克細胞癌以無原發轉移性腫瘤表現。

默克細胞癌惡性度很高,可算是皮膚最惡性的腫瘤,超過惡性黑色素瘤一倍。除局部復發外,也容易透過局部淋巴腺轉移(1/3~2/3)及全身性擴散(>1/3),轉移到肝、骨頭、腦、肺及其它皮膚,約20%病人在第一次診斷時就發現淋巴結轉移,之後約50%病人會在病程中出現淋巴結轉移.在偵測轉移上傳統用Ga核醫掃描,但目前已有更專一性的 octreotide體泌素接受體閃爍攝影。默克細胞癌癒後不佳,1年、2年、3年的存活率分別為88%, 72%及55%,如果考慮分期,Locally advanced:三年存活率為35%。Metastatic disease:三年存活率為17%。目前缺乏長期追蹤資料,但推測約25%~35%患者最終死於此癌症,但有少數自癒報告(1.7%~3.0%),特別是發生在頭頸部時,但之後仍可能再復發。尤其不良因子包括腫瘤大於2cm,頭頸處,診斷時已經轉移,病理下有血管或淋巴侵犯,及腫瘤為小細胞型,高倍下分裂細胞數超過10個。<1cm不轉移淋巴

附註:NCCN/AJCC分期

T: T1<2cm, T2>=2cm; N1 regional LN(+); M1 distant metastasis

stage I: T1N0M0, II: T2N0Mo, III: any T, N1M0, IV: ant T, any N, M1

默克細胞癌的治療分為三類,如果腫瘤局限在原發處,切除要包括周圍2.5~3cm,一般還會加上局部放射線治療,如果有不良癒後因子則可能加上淋巴腺預防性切除。局部轉移個案除以上治療同時採用外,也有人加上局部干擾素注射,但整體而言死亡率有2/3。至於已經轉移者一般採取化療,主要為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cisplatin, doxorubicin, and vincristine or with etoposide and platinum platinum的注射,對小細胞型反應較佳,但多數只維持3.5~12月,但期間患者生活品質一般能夠維持。不過直接化療毒性也高,直接死亡率為7.7%,約為其它癌症的10倍,因此也有人嘗試較溫和的方式如口服etoposide, lanreotide (somatostatin analog)或90Y-DOTATOC 作標靶式放射療法(SRTRT, 僅限somatostatin體抑素受體陽性者)。

治療方式可歸納如下

1. Local Disease(局部病灶): wide local excision + SLN Bx/ R/T,若以莫氏手術,耶需要約4階段才能切除(JEADV 2017;31:1285)。
2. Regional metastatic disease(區域轉移): LN dissection / R/T
3. Recurrent disease(復發病灶): Reexcision(再切除術).若無法施行手術則可做 R/T。
4. Metastatic disease(轉移性病灶):化學治療為主,包括 Cyclophosphamide , vincristine, doxorubicin, VP-16 + Cisplatin, VP-16 + Carboplatin., high dose melphalan,其中白金加上etoposide為主要方式,反應率以分期不同可達50%∼70%, 但有效性持續不久,之後幾乎都會復發。

發展中治療方式包括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farnesylthiosalicylic acid(神經增生因子可抑制ras),bcl-2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imatinib mysylate(bcl-abl inhibitor),oblimerson(bcl-2 inhibitor),MAPK-activating agents,另外也有以病灶內bleomycin注射成功治療個案。目前最被看好的治療是免疫療法,報告中以pembrolizumab約有半數患者得到持久療效。類似作用機轉的Avelumab則在2017年初取得美國FDA核准用於此病治療,研究中約1/3患者有效,包括腫瘤完全或部分消退。

Pembrolizumab trial setting是收案criteria是針對遠端轉移或是局部復發病人,且沒有接受過任何系統性治療患者進行收案。

先前發表於NEJM的Pembro result資料整理如下:
• 人數=26
• 療效: 客觀反應率ORR 56%; 4 位病灶全消,10 位部份反應
• 安全性: 嚴重 15%

Avelumab trial setting是收案criteria是針對遠端轉移病人,且有接受過系統性治療患者進行收案。

先前發表於Lancet oncoloty的資料整理如下:
• 人數=88
• 療效: ORR 33%; 11.4%病灶全消,21.6% 部份反應,有效者維持至少6個月的佔86%,45%持續超過一年。6個月無進展的存活率為40%,平均存活為11.3月















 

張貼日期:2007/11/30